融创中国(HK01918,股价2.090港元,市值113.88亿港元)的经营情况正在逐步改善。10月11日,融创中国发布未经审计的经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710.2亿元,累计合同销售面积约507.8万平方米,合同销售均价约13990元/平方米。其中,2023年9月单月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95.7亿元,环比上涨128.4%,同比上涨9.87%。
同时,融创中国境外债务重组取得了重大进展。根据融创中国此前披露的公司境外债重组进展情况,寻求香港高等法院批准计划的呈请于10月5日进行聆讯,公司境外债务重组计划已根据高等法院作出的指令获得批准。批准令于10月5日送呈公司注册处进行登记。这也意味着融创中国成为出险头部房企中,首批通过境内外债务重组的企业之一。
销售业绩同比腰斩
与多数房企类似,融创中国今年以来的销售下降情况并未扭转。
公告显示,今年前9月,融创中国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710.2亿元,累计合同销售面积约507.8万平方米,较去年同期的1433.1亿元和1086.0万平方米,同比分别下降50.43%、53.24%。
不过在近期政策利好下,融创中国的销售也出现了回暖。仅9月单月,融创中国实现销售额约95.7亿元,环比上涨128.4%。其中,北京融创壹号院就为其贡献了超一半的份额。
据融创中国官微,北京融创壹号院项目在9月3日开盘后热销,当天获得169套认购,总计认购额达56.2亿元。
中报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融创中国连同其合营公司及联营公司的总土地储备约为1.86亿平方米,总土地储备货值预计约为2.09万亿元,其中权益土地储备约为1.22亿平方米,权益土地储备货值预计约为1.39万亿元。“充足高质量的土地储备是支持本公司恢复正常运营的坚实基础。”
相较于销售,当前融创中国将工作重点放在了“保交付”方面。中报显示,上半年融创中国申请纾困基金及配套融资推动复工复产,第一批次及第二批次保交楼纾困基金已落地约190亿元,在超60个城市完成超11.8万户房屋交付,交付总户数同比增长31%。
融创中国表示,“未来将继续积极把握政策机遇,通过申请保交楼专项借款、争取银行保交楼配套融资以及继续推动资产管理公司与其他金融机构协同盘活优质项目等方式,支持和确保物业项目的开发建设及顺利竣工交付。”
境内外债务重组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境外债务重组方案的通过,则为融创中国进一步恢复正常经营提供了可能。
《每日经济新闻》此前报道,9月18日晚,融创中国宣布境外重组方案获得高票通过,共有2019名债权人投票,债权人数通过率为99.75%,债务总额通过率为98.3%。
公告显示,融创拟再次上调美元债重组中强制可转换债券的最高限额,由22亿美元上调至27.5亿美元。“这有利于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降低债务规模及减轻未来的流动资金压力。另外,基于目前的市场状况,提高强制可转换债券限额符合公司及股东的整体利益。”
按融创此前披露的境外债务重组方案,27.5亿美元强制可转债,加上10亿美元可转债以及按照13.5港币价格转为融创服务股权的债务最多约7.78亿美元,即融创通过债转股消减债务总额合计将超过45亿美元。
根据融创中国10月5日发布的公告,寻求香港高等法院批准计划的呈请于10月5日进行聆讯,公司境外债务重组计划已根据高等法院作出的指令获得批准。批准令于10月5日送呈公司注册处进行登记。这也意味着融创中国成为出险头部房企中,首家成功解决债务重组问题的港股上市内地房地产企业。
而在整体境外债重组通过之前,融创已于今年1月完成了境内债的整体展期。
今年1月初,融创宣布总计160亿元的境内债券整体展期方案获债券人通过,这批境内债包括10只存续的公司债及供应链ABS,平均展期3.51年。彼时,融创提出了现金支付+小额兑付的机制,并增加了广州文旅城、重庆江北嘴A-ONE、温州翡翠海岸城等项目权益作为保障。
如今在完成境内外债券的重组后,融创接下来的工作重心将是完成保交付重任和恢复正常运营。而在3月底那场投资人会上,融创董事会主席孙宏斌曾强调,“在行业不断恢复的环境里,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让公司逐步恢复正常。”
不过对于房企来说,恢复正常经营的核心是销售回正、重启拿地与获得公开市场融资。目前来看,这些条件显然融创还不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