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月累计净卖出580亿,央视评论:北向资金不能全面代表外资多空情绪,业内人士:未来可以适度降低其披露频率

北向资金近一个月累计净流出逾580亿元

截至上周五北上资金近一月(2023.8.21-2023.9.22)累计净流出约580亿元,继续呈现大幅流出A股的节奏。

对此,开源证券分析指出,就细节来看,相较于8月而言,9月净流出趋势并没有明显减弱,显示出北向资金对于市场较为悲观。该机构将北向资金拆分到更细致的托管机构层面,可以发现:交易型资金外资券 商净流出累计约 99 亿元,配置型外资银行累计净流出约479 亿元,近一月外资银行 和外资券商皆净流出,外资银行净流出幅度更大。

东方证券指出,应理性看待北向资金的影响力。该机构给出了以下几点原因。首先,根据季报披露,2022年、2023年1季度和2023年2季度,陆股通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分别为3.4%、3.5%和3.3%,占总股本比例分别为2.5%、2.7%和2.5%。陆股通占A股市场比例较低,影响有限;其次,历史中陆股通也有阶段性流出,但整体仍以流入为主。截至9月22日,陆股通累计买入额为18453亿元,比2022年末增加1207亿元;第三,从板块来看,陆股通持股市值前三行业分别为食品饮料、电气设备和生物医药板块,占行业总市值比例分别为4.9%、6.1%和3.0%。与2022年末相比,食品饮料下降了0.2个百分点,电气设备上升了0.6个百分点,生物医药基本持平,对板块的涨跌影响不明显;第四,根据QFII中报显示,资金来源地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为美国、中国、瑞士、英国和科威特,美国和中国持仓规模接近。这虽然无法对应陆股通,但也间接说明了投资A股市场资金来源的多元化。由此科指,无论是持股占比,还是资金流动,目前北向资金对A股的影响并不显著。

央视评论:北向资金能代表外资多空情绪吗?不能!

央视新闻9月25日的文章指出,最近,北向资金的“风向标”作用灵还是不灵,引发了投资者的众多讨论。还有不少投资者表示,前一段流出多,是外资在看空中国A股。这么说有依据吗?有这样几个问题需要先弄清楚。 1)最新数据显示,北向资金持有的境内人民币股票资产约为2.23万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约为3.2%。而相比之下,公募基金持有A股股票市值6.20万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约为8.9%。从数据上看,北向资金的资金规模,在A股的市值中,占比有限。对A股的影响程度,甚至要排在我们自己的公募基金之后。 2)除了北向资金,QFII和RQFII也是外资近年来在不断加码的方式。这就相当于,通过两条水管给水池注水,我们只关注到了其中的一条水管,而另一条我们没关注的水管,还在不断加大。那么,我们就不能只通过一条水管的水量变化来判断整体走势。 3)北向资金,能代表外资多空情绪吗?如果用一个简单的词形容,那就是不能!确切地说,北向资金不能全面代表外资多空情绪,准确性不足。我们通常把北向资金看做一个整体。但是,事实上,这部分资金也是由数以万计的账户组成。具体到每个账户如何投资,还是要看投资者自己对股票市场的判断,因此这个判断也是因人而异。所以,北向资金每天显示的资金流入流出情况,也不能说就完全代表外资的一致看法。 此外,北向资金的构成十分复杂,无法从资金流动数据推断出,具体哪类投资者在买还是卖。北向资金账户中,既有长线配置型和短线交易型资金,也有主动管理型及被动跟踪型资金。仅仅从汇总后的资金流动数据中并无法推断出每一类投资者的交易方向。所以,只是通过一个简单的北向资金的流入流出数据,是不能正确判断外资对A股的情绪的,甚至过分强调北向资金的作用,也可能会给投资带来一定的误导甚至误判。

证券时报:难以准确反映A股总体态势,业内人士:未来可以适度降低北向资金披露的频率

证券时报在9月26日的文章中用六问六答的方式对北向资金进行了拆解。文章指出,北向资金难以准确反映A股总体态势,不能全面代表外资多空情绪,准确性不足。

文章还表示,北向交易的信息披露具有频率高、范围广的特点,远超A股其他资金类型。业内人士表示,就北向交易信息披露现状看,中小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氛围。另外,可以预见,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北向资金“风向标”交易的行列,容易产生情绪共振,过度交易更容易使得北向交易信息成为影响股价的因子,但真正从中获利的投资者将越来越少,终将成为股市“内耗”,被“割韭菜”。

另外,还有业内人士建议,未来可以适度降低北向资金披露的频率,例如取消盘中实时流向和交易情况的披露,或者降低在日内披露的频次,仅在收盘后详细披露当日的流向和交易情况。这样既保留了透明度,也有利于降低其对于市场盘中造成的扰动。这有利于降低散户的非理性交易行为,对个人投资者起到一定的保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