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由北京农学院主办,北京乡村振兴研究基地、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承办的“2023年北京乡村振兴研究基地学术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以“首都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主题,针对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核心关键问题深入开展学术探讨。
北京农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段留生表示,论坛围绕“首都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展深入研讨,意义重大。北京农学院作为市属农林高校,始终以服务首都发展和强农兴农为己任,北京乡村振兴研究基地作为依托北京农学院建设的北京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致力于开展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研究,打造乡村振兴领域高端智库,服务北京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希望基地以此次论坛举办为契机,汇聚更多优秀学者投身首都“三农”发展、深化理论研究、融入社会服务、支持平台建设,共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北京市社科联、社科规划办智库工作部副主任刘军充分肯定了基地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首都农业农村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希望基地致力于建设全市领先、全国知名的“乡村振兴”研究机构,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深度、拓宽社会服务广度、加大基地建设力度,为北京市和全国乡村振兴贡献更有份量的智慧成果。
大会开幕式由北京农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张德强主持。张德强表示,要充分发挥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优势,凝聚多方力量,齐心协力打造全市领先、全国知名的乡村振兴研究机构,成为政府部门“想得起、用得上”的高端智库。
论坛主旨报告第一阶段由北京乡村振兴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何忠伟主持,魏后凯、黄季�j、刘璨三位专家做主旨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以“将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作为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抓手”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建设农业强国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既要有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更要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需要分阶段持续推进,注重农林牧渔业及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协调发展,将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作为重要抓手。
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季�j以“数字技术助力中国农食价值链提升:机遇、挑战和发展思路”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在农业食品供应链发展中,数字技术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要在供应链各主体需求满足、包容性发展、能力建设、技术创新作出更多努力,建立与数字助力农食价值链提升相适应的制度、技术、政策和投资等创新体系。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璨以“中国集体林权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整体而言,政府部门在集体林权制度安排和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实现集体林权有序流转和保障各方利益,有必要进一步强化集体林确权工作,完善集体林权流转平台建设,规范政府行为,完善政策法规,明确生态公益林等林业区划原则,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论坛主旨报告第二阶段由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北京乡村振兴研究基地主任刘芳主持,于战平、赵君彦、何忠伟三位专家聚焦京津冀乡村产业振兴做主旨报告。天津农学院教授于战平重点讲解了天津都市农业发展特点、重大政策项目、存在问题及主要原因,提出了基于天津都市农业与乡村产业振兴的思考。河北农业大学教授赵君彦重点分析了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服务现状、发展趋势和实现路径,讲解了“农业保险+风险减量服务”和“畜禽活体抵押融资模式”等实践案例。北京农学院教授何忠伟详细介绍了北京市“三农”发展总体情况,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分析了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产业现状与发展方向。
论坛还设有“乡村振兴与农业发展论坛”“青年论坛”“基地开放课题论坛”“研究生论坛”等四个分会场。论坛收到会议投稿论文156篇,从中精选出28篇在分会场做专题学术交流。论坛向13篇会议征文颁发了优秀论文奖,其中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7名。(经济日报记者 乔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