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资产恩学海展望2024年海外市场:美债是非常合适的选择,利率下降,收益提高

近日,美联储议息会议决议再次为全球市场注入一剂“强心剂”。2024年市场即将到来,海外市场投资机会如何?

12月16-17日,以“厚雪长坡”为主题的第十届雪球嘉年华于广州举办,此次嘉年华特别设置了“港美私享会”,会上,摩根资产管理中国资产配置及退休金管理首席投资官恩学海从宏观经济和多元资产出发拆解全球投资机会,为广大球友带来更加明晰的市场方向和前景。

恩学海表示,海外资产类别比较多,复杂度也比较高,波动也不小,需要投资者有高度的专业性。投资海外,绝大多数的投资者对海外资产评估非常关注它的投资框架,如宏观政策、基本面、估值、技术层面等,由此做出投资决定。因此展望海外市场也采用同样的思路。会上,他对美国、日本以及新兴市场分别做出展望。

美国市场拥有着独特的逻辑

关于美国市场,最核心的矛盾是美联储的加息周期,恩学海认为,从历史表现来看,美联储加息周期在控制通胀的效果上非常成功,加息500多个基点是近几十年从来没有发生过的现象。目前市场对潜在降息预期开始有大幅度的波动,最早、最激进的预期在2024年三月份就开始降息。历史上看美联储加息过程,从来没有发生过当CPI,当通胀超过6%,联储加息没有经历衰退的结果,只有这次还没有发生。首先看通胀,美联储的政策目标有两个,其一,一贯以来的长期通胀目标是2%;其二,美联储要维持它的经济长期稳定可持续地发展。从GDP的角度来说,美国经济增长仍然是非常健康的,没有任何衰退的迹象,从服务消费来看,美国经济发展仍然是一个高速向上的阶段。其次从劳动力和财政关系上看,过往历史上,当失业率大幅度上升的时候,财政赤字也会上升,但这次是完全例外,劳动力市场非常健康,失业率非常低。

恩学海表示,美国市场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市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经济体,它的金融市场要比实体经济还要重要,美国市场如果实体经济好,金融市场不好,仍然可以大概率衰退,所以它有一个独特的逻辑。可以观察一下如何衡量金融市场的条件,加息过程是不是已经造成了相当的压力,如用高盛金融市场条件指数来衡量,可以看到它现在是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而且持续了一段时间,说明金融市场压力已经在积累,但还没有显现出来,主要原因是由于美国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导致看到的消费实际上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财政政策的支持贡献出来的。

美国财政政策还带来很多影响。恩学海分析,由于联邦政府发钱,所谓的超额储蓄,实际上过去一两年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到明年所谓的超额储蓄大概率会消失掉,这样一种思路有它的局限性。不能够低估财富效应,市场今年涨了20%,对于美国加息来说,它的市场是在股票市场、资本市场上,它所带来的财富效应未必比这个所谓的超额储蓄来得小。只要市场能够继续维持当下的健康状态,对未来,尤其是对明年的整个经济演变其实是一个很正面的因素,这也是不能忽略的。对于居民和企业来说,债务风险增加,衰退的风险开始显现。但基本的假设仍然不是一个严重的衰退,而是对各个发达国家明年经济增长的预期都在下调。

日本、新兴市场投资机遇

除美国市场外,恩学海认为另一个投资机会就是大家关注度比较高的日本市场。日本市场是一个持续了30年缺乏增长、持续通缩的市场,但是日本最近3年的通胀,都是正的,开始有迹象表明日本走出了过往30年的通缩,对日本经济、日本市场、日本资产的评估需要正常化。对日本市场关注度高实际上有各种不同的逻辑,可以从公司治理逻辑、企业盈利的逻辑、从日元的逻辑,日元的逻辑等重新审视,其中公司治理是核心的逻辑,日本政府在过去一两年做了大量的举措来改善中小投资者在日本股票市场的行为。

还有新兴市场,去全球化即所谓的产业链转移,这对拉美、印度和越南等所有市场都是正面的影响。尤其是印度,去全球化背景下,印度有人口结构、国内经济改革、政治周期、选举周期等的优势,其中明年印度大选将对它的市场形成强有力的推动。

给投资者的建议

最后,恩学海总结道,从全球市场各个投资机会来讲,如果认为联储加息周期基本结束,未来所面对的是更低的短期利率曲线,更加低的利率水平,那一个合理的推断是美债是非常合适的选择。对美股,也是保持基本看好的状态。

摩根资产恩学海展望2024年海外市场:美债是非常合适的选择,利率下降,收益提高

恩学海还给了投资者具体的建议。他表示,投资海外跟投资国内一样,投资海外有两类不同的选择,取决于投资者的偏好和对市场的认知,可以去选择解决方案性的投资,也可以去选择工具性的投资,如果认为个人对这些投资工具、这些市场没有特殊的信息优势、投资优势,也可以把这些决定交给职业投资机构去做。海外市场的投资其实和国内市场投资还是有明显的区别,希望大家能够充分认识到海外市场各类资产的投资和它的宏观、经济周期、基本面是紧密结合的,受到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紧密联动,同时也需要对各类资产长期的收益和风险特征有非常清晰的认知。

本文源自:金融界